书信、短信、微信,都是人们情感交流的载体。
书信,具有独特的人文色彩。在几千年的文化演义中,给人以温暖的眷恋和感动。简牍、尺素、手讯、口信……一路走来,带着青竹的冷峻和绢绸的柔润,带着墨水的清香和先人的情怀,带着亲朋好友的嘱托和厚重的责任,在人类情感的时空辗转流连。
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。在铁马金戈的边陲,家书是戍边将士心中永不湮灭的灯盏。父母的叮嘱,妻子的思念,让戍边将士有亲情的抚慰和爱情的回应。“苍雁锦鲤,时传尺素,清风朗月,但寄相思”。情书是书信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。情书中的恋人,在花前月下相拥,在天涯海角盟誓,字字珠矶,倾诉着相思、坚贞与忠诚。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。天各一方的朋友,在往来的书信中,话新叙旧,字里行间散发出温馨、醉人的醇香。虽然不能促膝长谈或对酒当歌,时光的长河却让友谊的小船越来越稳固。同学间,一张洁白的信笺,一个漂亮的信封,一枚有意义的邮票,打情骂俏的语言,抒发着同窗情谊。把折叠成四四方方或飞机、小船、飞鸟的信纸装进信封,贴上邮票,投进绿色的邮筒,没过几天,“绿衣天使”就会把它送到收信人手中……几页信笺,扬扬洒洒,辗转来到收信人手中。见字如见人!看信之人,或欢呼雀跃,或潸然泪下,或思绪万千,或若曾相见。
古今中外有许多声情并茂、文采斐然的书信,已经成为了脍炙人口的阅读经典。例如《傅雷家书》向广大读者袒露了这位大翻译家热爱人生、忠于艺术和苦心教子的一腔深情。有人称这部家书是“一座洁白的纪念碑”,是一本最好的艺术修养读物,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教子诗篇。此外,冰心的《再寄小读者》、朱光潜的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、柯岩的《写给寻找幸福的孩子》等等,都称得上是文采斐然、入情入理的书信体读本。
随着时代的进步,通讯科技的发展,带动了电子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。1992年,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,这项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,迅速成为人们交流的媒介,彼此传递的信息更加方便快捷。21世纪初,手机短信成为人们沟通的主流,其方式在书信的基础上极大的缩短了人们信息传递的时间,更好的促进了人们的交流。特别是在逢年过节,发个手机短信互致问候,道个平安,增进了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和交流,且方便快捷,经济实惠。特设的铃音,振动着守候的心弦,还有熟悉的号码,来去的电流,交汇成源源的情感、友谊、感恩、祝福之流,书写着恋情、友情、亲情、爱心的故事。尤其是祝福短信,形式很多,内容很丰富,有诚挚的、有幽默的,有从网上转来的,有自创的,收到短信满心欢喜,回复短信或简洁热情,或诚挚幽默。
可是短信只能用文字进行编辑,也缺乏相应的图像资料,没有代入感,相对而言略显单一,而彩信的发送成本又过高,虽然依旧让人非常期待对面会编辑什么样的信息过来,但仍不满足人们对于信息交流的需求。
随着科技的进步,微信,2011年开始在软件社交平台崭露头角。而现在,微信几乎是每个人必备的社交软件工具,无论是亲人朋友,还是单位同事,乃至生活服务,都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晒吃喝玩乐,晒老公(老婆)孩子,转发新闻美文,转发健康生活……不仅可以发文字、图片、视频,还可以叫外卖、出行、定酒店,衣食住行样样精通,可以说是足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通讯方式。且现代社会,工作、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,时间被分割成零碎的片段:等车的时候、电梯里、上下班的路上、会议的间隙……片刻之间,微信无疑是打发时间也是利用时间的最佳选择。
书信的发展,历经千年,有着它独特的寓意;短信的出现,满足了一代人对于书信交流的更大需求化;而短信到微信的过程,只在几年之间。微信的普及,真正做到了“零距离”沟通,而短信正在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。这一切,都是通讯科技不断进步与发展所给人们带来的改变。现在无论你去到任何一个地方,只要有网络覆盖,只要你有4G移动网络,亲人的思念不再遥远,爱人的相思不再孤单,再也不会出现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”的情景了!
郑雪雅
注:身份证上姓名 郑雪亚
|